
科学研究
ACADEMIC
RESEARCH
-
通知公告|Announcements
-
讲座会议预告|Seminars&Workshops
- 学术会议
- 复旦经济论坛
- 数量经济与金融系列讲座
- 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
- 复旦公共经济与政策论坛
- 复旦金融论坛
- 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系列讲座
- 保险与风险管理论坛
-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
- “能源与环境经济学”系列讲座
- 公共利益论坛
- 其他学术讲座
- RICE-CCES公共政策讲座
- 动态经济学论坛
- 复旦自贸论坛
- 复旦自贸圆桌会议
- 中国宏观经济系列讲座
- RICE-CCES沙龙系列讲座
- RICE-CCES中国大问题讲堂
- 发展经济学前沿讲座
- 可持续发展经济论坛
- “转型与经济发展”国际双年会(TED)
- Job Talk 系列讲座
-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学术报告系列
- 资产评估研究中心系列讲座
- 全球化与就业研究政策沙龙
- 国际经济学前沿讲座
- 复旦大学数量经济学高端讲堂
- 劳动与社会保障前沿系列讲座
- 中国金融系列讲座
- 金融科技与安全高端讲坛
-
科研动态|Research News
-
学术交流|Academic Exchange
-
思想库|Think Tanks
-
研究机构|Research Centers
-
数据库建设|Database Construction
-
博士后流动站|Postdoctoral Programs
-
学术刊物|Journals
-
科研统计|Statistics
研究机构
-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年,属于复旦大学跨院系、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主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视角进行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经济效率、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3)风险管理、金融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4)资源约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低碳经济、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6)社会风险、公共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7)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由陈诗一教授担任主任,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研究员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校内固定研究员和校外兼职研究员30多人。中心的日常活动包括每周1次的学术讨论,主要集中在论文研讨、课题研究、政策研讨等,培养复旦大学研究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趣和能力;每两年举行一次可持续发展经济管理国际研讨会,汇集国内外该领域内的知名学者、业界领袖和政策制定者进行交流与研讨,努力使本研究中心成为国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场所和有影响智库;承接国家、地方、企业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的研究课题等。近年来,中心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近10部,完成政策报告30多份,承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科项目和上海市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研究课题20多项。 -
复旦-斯坦福中国金融科技与安全研究院(Fudan-Stanford Institute for China Financial Technology and Risk Analytics,FS-CFTRA)是复旦大学与斯坦福大学金融与风险建模研究院(Financial and Risk Modeling Institute,FARM)联合成立的战略合作平台。研究院将通过融合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的高端金融科技人才,努力打造政、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端金融科技与安全管理战略平台,是复旦大学金融学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金融咨询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该院将充分利用复旦大学、斯坦福大学及国际相关院校在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学科优势,追踪全球金融科技与风险管理前沿,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进行金融科技、量化投资、风险管理等核心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金融创新,同时为金融机构、经济实体和监管部门提供更加精准的投资咨询和风险管控服务。
研究院的研发人员主要来自复旦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威斯康辛大学、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以及来自上海、香港、纽约和硅谷多家知名金融科技企业的工程师,共同组成核心研发团队。复旦-斯坦福中国金融科技与安全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量化投资、风险管理、科技监管、普惠金融、金融安全、以及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目前,美国斯坦福大学Tze Leung Lai教授担任复旦-斯坦福中国金融科技与安全研究院的校聘院长,复旦大学刘庆富教授担任其执行院长。
联系方式:siftra@fudan.edu.cn. -
为了促进中国信托业的稳健发展,发挥复旦大学的学术科研优势,复旦大学信托研究中心(CTS)于2013年11月成立。中心致力于研究当代中国信托发展战略、信托资产管理、全球资产配置、信托投融资模式、家族财富管理、风险防范机制、监管政策和行业热点等重点领域。中心是信托发展领域的知识创造和交流平台,与中国信托业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是信托业的国家智库,参与《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中国信托年鉴》等重要研究成果的研究与撰写工作,定期与不定期地向银监会报送有关信托业发展问题的“信托建言”报告,提出解决信托业发展所面临问题的专家咨询意见。中心与中国信托业协会、信托公司共同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讨论会,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积极和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借助于研究平台,中心将研究成果与研修相结合,与经济学院高级研修中心共同承办2015-2016年中国信托业信托高层管理研修班,开展问题解决导向的主题研修,分享发展经验,提高工作能力,适应新的行业发展需要。中心热情欢迎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多种方式参与研究,对广泛或前瞻性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搭建业界与学界合作的能力建设平台,为信托公司提前判断行业发展方向把脉。中心主任:殷醒民教授,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金融与产业经济学研究。殷醒民教授主持了包括联合国、亚洲开发银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机构的大量学术和政策咨询项目,发表了15部教材、著作,以及近百篇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一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的研究团队:刘红忠、牛晓健、张宗新、王永钦等。
复旦大学信托研究中心 cts.fudan.edu.cn -
-
-
-
-
-
-
-
-
-
-
复旦大学博弈论与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是博弈论和数量经济学学术交流和科研平台,主要研究方向是博弈论和数量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包括博弈论基础理论、经济行为和理性研究,数量经济方法和实证应用研究,博弈论和数量经济分析在企业战略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等领域。中心成立于2007年。中心主任为谢识予,副主任孙立坚、沃伟东,中心秘书长朱弘鑫。目前主要专兼职研究成员有朱仲义、陈诗一、谢为安、陆寒寅、王永钦、莫万贵、易行健、孙碧波、李六、朱钧钧等。目前开展的主要研究项目有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趋势预测研究、主权债务风险预警方法和模型研究等。主要成果有《世界竞争力报告2009-2010》、《两次风险偏好实验研究》、《上海居民幸福指数研究报告》等。中心成立以来,与日本大阪大学等联合开展了多项实验经济学研究,与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了“第二届全国计量经济学高级学术研讨会”,以及其他多项学术交流合作活动。联系电话:55665329Email:zhuhongxin@fudan.edu.cn
-
-
-
-
-
-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Fudan Institute for Urban Economic Research)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全称“复旦大学-全国市长培训中心城市经济研究所”,由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校批字(2004)8号文”批准,成立于2004年3月,是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学科基础上与全国市长培训中心(由中组部、建设部、国家科协三家联办)合作建立的。
宗旨:
关注中国的城市化、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为迅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理论研究与应用服务,提升科研教学水平,为城市发展、经营和规划提供政策性建议,成为城市政策制定者(Policymaker)的“思想库”。研究方向:(1)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2)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3)房地产市场研究;(4)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研究;(5)城市社会问题及其管理;(6)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等。研究团队:周伟林博士(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所长吴建峰博士(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郝前进博士(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联系电话:65643054,65643057 -
-
-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现任主任姜波克教授,副主任刘红忠教授。复旦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国际金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在国际金融领域积累了较丰厚的学术资源。国际金融研究中心是复旦大学教师开展该领域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
-
-
-
-
-
-
复旦大学老年经济学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3月。第一任所长为我国著名的老年经济学家王爱珠教授,现任所长为李洁明教授,副所长为许晓茵副教授。
本机构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经济学的理论及实践问题。其特色为:以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老年经济关系为研究内容,揭示人类群体老化和个体老化过程中形成的诸种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成立十多年来承担课题均为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需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
-
-
-
-
-
-